目前:
1.组建两个中心教研组(科技体育、校园机器人)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教研体系,形成了具有我区特色的教研模式。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研训一体化常态化,教研活动,教师竞赛
教学研讨和观摩交流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科创竞赛项目中培养出许多省级裁判员以及市、区级裁判员。
教师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多名教师获得表彰。我区还专门进行了科创教师的竞赛活动。
3. 指导教学,与校外培训单位合作成功突破了一批教学难点,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4.科学合理布局布点,(瑞和、云铜、三十中等)协助中小学突出学科融合亮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创教育工作的探索。
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科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学校科学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提升。(根据课题研究需要,付兆娟老师以及团队成员完成了小学人工智能的参考教材初稿)
5.多部门协同推进(科协、科技局、关工委、青科中心等部门),整合了各方资源,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形成了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
6.学生竞赛的组织与动员工作
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文件精神,促进我区中小学科技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科学素养和能力,推动我区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发展,结合教育部“白名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来开展科创教育。
7.信息科技中心着力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
五华区在基础网络建设、师生信息化应用、区校优质资源、学业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与深度应用,信息化服务覆盖了中小学,形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层次融合,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8.全区基础设施环境日臻完善
五华区根据省厅的部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专网接入,高中学校的专网接入网络及学校内部网络的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中。
信息安全逐步加强,建立五华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工作群,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预警;每年召开网络安全培训会,组织全区学习网络与信息安全业务学习,明确校园书记作为网络安全**责任人,要求各学校与教育体育局签订网络安全承诺书。
区级信息化应用系统初具规模,建设了区级的学业大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将区域师生在智慧课堂、网络阅卷、精准教学、智慧微课等系统产生的教学主场景过程性数据进行汇聚和分析,并以可视化的模式进行动态的更新与展现,区校管理者可以一站式把控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成效。
校级信息化教学应用深入融合,在区智慧教育项目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区公立中小学均部署了智慧微课录制系统,有效的形成优质资源的结构化汇聚和便捷的二维码分享;全区公立初高中所有班级和部分小学试点班级部署了智慧课堂系统,师生的互动从课上延伸到了课前和课后,教师也能更便捷获取和分享优质资源;在全区公立初高中部署了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个性化学习系统,辅助教师智能化批改和统计数据的同时,教师可动态了解学生学情并根据薄弱点布置分层或个性化的练习,有效减少学生无效刷题的同时,个性化的指导学生精准击破薄弱点;区域优秀课例的推广及各类培训资源方面的沉淀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助力构建区域优秀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学资源方面,目前已遴选60余节典型课例,涵盖初高中各学科,新授课、复习课等多个课型,学科资源20w+,区本、校本优质试卷2w+套,试题50w余道。培训资源方面,已积累学科教学研究类、教育政策类、信息化管理经验类、软件操作类、创新教育类等各类教学资源200余节,累计约9万余人次进行学习。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思考
1.科创教育资源不均衡。
2.区域支撑体系构建不健全
3.技术层面
(1)基础设施建设支持,(2)专项资金支持
4.方法层面
(1)建立专业的人员队伍管理制度,并稳定科创教师队伍。
(2)努力推进学生科创人才成长通道的建立,培训专业素质人才。
5.应用层面
(1)深化AI教研平台的应用
(2)加强本土高校教育专家的协作
(3)引入外部教育领域头部专家